跳到主要內容

自然科領綱 / 陸、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一)課程設計原則:

1.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銜接國民中小學課程與大學基礎教育課程。

2.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依學科性質兼具理論性與實用性學習。

3.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各項議題,納入相關的課程中,以期讓學生在不同的科目脈絡中思考這些議題,以收相互啟發整合之效。

4.課程發展可參照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化學學習內容,部分內容或實驗進行調整(如鼻涕蟲)時,可列入延伸閱讀、示範實驗或讓學生利用彈性學習時間進行加深加廣學習。

(二)課程整合機制:

1.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各領域課程發展應建置自然科學領域內不同學科間、跨領域間相互檢視及對話之機制,落實領域內學科、領域間課程綱要內容之相互統整。

2.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科課程綱要之設計宜本彈性自主之原則,並注意相關科目間之整合,以期課程設計之多元化,與各科教材間之互補與相互支援性。

(三)學校課務運作:

1.各校可依地區特性開設與地方自然環境、生活形態、工商活動及社會發展等相關選修科目,以彰顯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的地方特色。

2.各校訂定期程表漸進推動「無固定班級授課制」,並積極開設選修科目,以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發展。

二、教材編選

(一)教材內容:

1.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相關科目教材內容宜強調相互間之關連性和應用性,以期學生能習得統整知識的能力。

2.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相關科目教材內容宜連結學生之生活經驗與善用網路之資源,以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習得知識的可應用性並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3.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相關科目教材內容宜適度融入各項議題之素材。

 

(二)教材選用原則:

1.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相關科目教材內容之編選宜強調基本概念之建立與原理原則之習得,並提供高層次認知思考能力的學習材料,讓學生習得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問題之能力、培養科學的態度、認識科學的本質,避免零碎非系統化之知識素材。

2.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各相關科目教材內容之編選宜配合學生特質、學習需要、因應各校地區特性、照應各階段學習表現,自行編輯教材、選擇合適的教科用書或編選彈性學習時數課程所需的教材,惟全學期、全學年使用之自編教材應送各校之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查通過。

3.為教材編選時,應注意各種的圖像、語言與文字,並使用性別與族群平等的語言與文字進行書寫,避免傳遞特定的刻板印象。鼓勵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之教材選編,適度與當地原住民族文化結合,進行文化回應教學。

4.教材編選宜融入科學發現過程的史實資料、科學家簡介,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減少知識性理解的難度;教材之選編應兼顧本土、少數族群與性別科學家之史實資料,使學生得以藉助科學發現過程之了解,培養科學的態度和探究能力,促進科學本質的認識。

5.實驗教材應包含實驗活動、藥品特性、處理方法和器材安全等的詳盡說明。

三、教學實施

(一)教師之教學設計應依據課程目標,並顧及學生差異,對於學習較快或較慢之學生,應實施增廣或補救教學。

(二)教師在每一新單元教學時,應以學生日常生活之體驗,及既有之知識或經驗為基礎,多舉實例以引起學生學習的動機,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推理分析,歸納或演繹,以迄問題之解決,達成習得新知識或新概念的課程目標。

(三)教師教學時,不應單以知識的傳授為重點,尤應注意教導學生在科學方法的應用和科學態度的培養。讓學生能認識科學本質,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的習慣,提昇思考智能以增進問題解決的能力。

(四)教師教學時,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發問、共同討論,以營造生動有趣的教學氣氛。討論時,可採小組活動方式,以促進同學間合作及互助的學習。教師宜多運用各式教學媒體和資訊設備以加強課堂教學之成效。

(五)教師教學時,應著重科學概念的融會貫通和運用。

(六)教師教學時,應本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精神,運用教學的藝術和輔導的技巧,充分掌握每一學生的學習動態,激發其潛能,以提升每位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為目標。

(七)教學完畢後,教師宜自我檢視,並參考學生學習成就評量,逐步修訂教學設計,使之更趨完善,教學得以相長。

(八)實驗活動之教學應依實際需要以連課方式進行。學生應了解實驗目的及變因的控制與操縱,在實驗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培養互助合作、尊重他人意見,忠於數據,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教學資源

各校可衡量課程需求與學校狀況,參酌普通型或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建築及其附屬設備基準,設置專科教室,本科目之設備,以適應教學之需要,使學生徹底明瞭課程內容,提高學習效果為目標。

(一)實驗器材應依課程設備基準與教師教學需要購置。

(二)本領域各科目之設備,以適應教學之需要,使學生徹底明瞭課程內容,提高學習效果為目標,且應盡量利用電化教學設備與社會資源以輔助教學。

(三)實驗室及實驗活動場所應注意通風、安全措施和環境染防制。實驗所損耗的器材,應儘速修護或補充。

(四)各校宜鼓勵教師自製教材教具,或由教學研究會集體創製,並推廣之,以分享教學經驗。各校宜善加利用相關單位發展製作之視聽教材。

(五)學校應供應每位教師教科用書,並多訂購參考書籍、科學期刊和雜誌供師生借閱,以做為教學研究或學習之參考。

(六)各校可衡酌課程需求與學校狀況設置標本室、生態池、苗圃等教材區。

(七)標本、模型及掛圖可視教學需要自行製作或購置,其內容或數目可視需要而定。

五、學習評量

(一)評量設計與實施

1.教學實施應兼顧形成性評量、總結性評量及診斷性評量。

2.評量設計應強化學生探究能力之向度,以培養學生思考智能及問題解決的能力。

3.學習評量應兼顧認知層面、情意層面及技能層面。

4.學習評量應參照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學習內容與學生個別差異,採用適當而多元的評量方法。

5.評量時程可分為日常評量與定期評量,評量方式可利用筆試、作業、實驗、報告、資料蒐集整理、平時學習表現等多元面向實施。

(二)評量分析與檢討:

1.評量結果應善加分析與利用,作為教材教法及學習輔導的改進依據,並落實補救教學。

2.評量工具應適時加檢視與改善,以強化學習評量之成效。

 

跳至網頁頂部